示范校建设宣传学习百问(三)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04日

44.机械加工专业的建设内容是什么?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完善和优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完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3.精品课程建设。

    将《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铣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车、铣)等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它课程共同提高。具体安排如下:

精品课程名称

完成时间

负责人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2013.5

刘志坤

《铣工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2013.5

刘志坤

《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车、铣)

2014.5

李延淳

    4.校本教材开发。

    结合实际岗位需求,开发《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数控编程与操作》、《铣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等6本校本教材。具体安排如下:

校本教材名称

完成

时间

负责人

成 员

《车工工艺学与技能训练》

2013.5

刘志坤

王险峰

《铣工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2013.5

刘志坤

程晓峰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

2013.5

刘志坤

王守燕

《机械基础》

2014.5

李延淳

张红丽

《机械制图》

2014.5

李延淳

于雅静

《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车、铣)

2014.5

李延淳

王丛骏

5.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完成《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基础》、《机械制图》3本校本教材配套电子课件3套、试题库3套、电子教案3套,并与3门精品课程相关视频、电子课件、试题库等资料一起上传学校网站,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项目

完成时间

负责人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电子课件、试题库、电子教案。

2013.5

刘志坤

《机械基础》、《机械制图》课程电子课件、试题库、电子教案。

2014.5

李延淳

 

 

 

 

 

 

6.教学模式改革

(1)优化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

    (2)优化专业课教学模式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7.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根据教学与培训需要,购置数控铣床2台与20套刀具。在校内实训基地,营造企业生产环境、氛围,推行“5S”管理,创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

8.评价体系建设

(二)师资队伍建设

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加强对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交流学习、师资培训、企业锻炼、教学竞赛、教研活动、公开课等活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科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确保教、学、做一体 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专业带头人培养

    2.骨干教师培养

    3.“双师型”教师培养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深化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合作项目开发

    3.增加订单培养比例

45.机械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小组的作用,经走访、调研、论证,建立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体系、内容、能力标准,提高育人质量。

46.机械加工专业教材建设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在构建完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由行业专家协作,结合生产岗位特点及职业资格标准,开发校本教材6本

47.机械加工专业专业带头人培养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科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培养专业带头人刘志坤老师1人,带领团队成员完成精品课程、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培养2名骨干教师成长。培养专业带头人李延淳老师1人,带领团队成员完成精品课程、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培养2名骨干教师成长。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支柱、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48.机械加工专业骨干教师培养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科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4人,培养王险峰、程晓峰、王丛骏、张红丽4名骨干教师。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支柱、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49.机械加工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培养于雅静、王焕、高思远、刘娜4名“双师型”教师。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支柱、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50.机械加工专业兼职教师聘用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聘请6名来自企业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

51.机械加工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建立、建全校企合作相关制度,保证校企合作规范、有序运行;校企双方通过座谈、反馈等方式,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保证校企合作长效运行。

52.机械加工专业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长效运行机制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以深化校企合作为载体,建立以订单培养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渠道。依托哈市影响力大、代表性强的大中型企业,为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培训进修提供保障,利用我校师资和设备资源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和生产服务,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53.机械加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与企业合作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引进企业管理模式,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社会能工巧匠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使学生加深对生产实践的认识,提高生产实践能力。

与哈量有限公司、哈轴集团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成融学生顶岗实习、就业,企业员工、教师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基地;

校企合作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1项;为企业培训员工200人次;在巩固原有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新开拓约翰迪尔(哈尔滨)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中航哈飞实业公司两家企业,建成融学生顶岗实习、就业,企业员工、教师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基地。

54.药物制剂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一)总体目标

    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与制药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完善“学校培养+企业培养”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理实一体、知名度高”的师资队伍;构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力争把药物制剂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影响力大”的黑龙江省品牌专业,并在同类学校专业改革与发展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学校培养+企业培养”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药物制剂专业“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完成4门精品课程建设;开发3门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7套(试题库、课件、技能视频等);完成“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中所承担开发任务,毕业生双证率达100%;就业率达98%。

    2.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以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融合,能工巧匠为重要补充的优秀师资队伍。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4名,“双师型”青年教师4名,聘请能工巧匠4名。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构建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成立校企合作项目组,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实习过程监控,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完成订单培养80人,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实训基地数量达到5个。

55.药物制剂专业的建设思路是什么?

    紧密依托省市医药产业优势,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开发特色教材,建设教学资源。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以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融合,能工巧匠为重要补充的优秀师资队伍。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互惠互利”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企业专家、能工巧匠走入校园,学生就业服务于企业,资源与成果共享,达到专业校企共建与人才校企共育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