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校建设宣传学习百问(六)
76.工程测量专业的建设内容是什么?
1.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共育培养模式
学生在真实的工程测量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实现能力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加强学生各项技能培养和岗位综合能力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强化校内生产性实境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测量施工环境中得到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实现专业技能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建立符合岗位需求的《工程测量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小组的指导下,通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形式,结合岗位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及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和优化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由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系列、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专业岗位群实践技能训练系列及职业综合素质课程系列组成的《工程测量专业课程体系》。
(1)复合型的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系列
(2)职业技能核心课程
(3)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一体化专业实践技能课程体系
(4)职业综合素质课程系列
3.精品课程建设
建设《工程识图与CAD》、《建设工程测量》、《施工技术》3门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注重测绘前沿技术的讲解;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职业定向性,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4.教材建设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工程识图与CAD》、《建设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实训指导》教材3本。购置专业教学参考书、专业技术标准、相关定额、专业期刊杂志400册。
5.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6.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改革
7.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围绕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工程测量实训场(更新部分实训设备)、一体化教室、专业软件实训室建设,新建1个校内综合实训场。达到既满足校内学生在工程测量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训要求、又能进行企业培训、开展技术服务。建成融实践教学、职业训练、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确保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制定并实施《实训教学改革方案》,完善岗位职业能力培训项目,营造具有职业氛围、生产实践特点的校内实训环境。
8.教学评价模式改革
教学评价模式改革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从教师考核评价、学生考核评价两个方面同时进行。
(二)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三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及本专业目前的师生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设一支师风严谨、理念创先、德能双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1.专业带头人培养
2.骨干教师的培养
3.“双师型”教师培养
4.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5.切实执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6.完善考核机制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建立“校企共育、成果共享、共建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2.校企合作项目开发
(1)校外实训基地开发
(2)尝试建立黑龙江省工程测量专业教学实训研究基地
77.工程测量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在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小组的指导下,通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形式,结合岗位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及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和优化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由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系列、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专业岗位群实践技能训练系列及职业综合素质课程系列组成的《工程测量专业课程体系》。
(1)复合型的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系列
(2)职业技能核心课程
(3)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一体化专业实践技能课程体系
78.工程测量专业专业带头人培养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两年内在现有教师中培养或引进业务能力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各1名,作为工程测量、土木工程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到国内知名院校参观访问,并参加有关学术研讨会议,跟踪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技术专业发展动态;考察企业对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并承担科研项目。
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应精通本专业相关理论和知识,了解国内外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技术专业发展动态,掌握国内同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状况,有能力组织带领专业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改革和生产科研。具备主持专业建设,教学开发、科研与管理能力,带领工程测量专业教师团队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及教科研等方面发挥组织综合作用。
79.工程测量专业骨干教师培养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选拔3名具有中级职称或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教师作为“双师型”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建立骨干教师职业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使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和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造就一支业务工作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教师队伍。选送骨干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学历提升和业务进修,并参加有关学术会议,跟踪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技术专业发展动态;到中建总局、省市建工集团等国内知名测绘、市政、建筑企业进行学习锻炼,掌握测绘、市政、建筑建设施工项目的技术设计、组织管理、实施、质量监控等工作流程,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主持或参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协助专业带头人制定专业标准、参与课程体系改革;获取国家级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种或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资格。
80.工程测量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或实习指导课教师中,选择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工作责任心强,身心健康的中青年教师8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学习、去企业进行带职实践、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等培养措施,使其具有高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经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既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又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使本重点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提升到90%以上。
81.工程测量专业兼职教师聘用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和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从实训基地和施工企业聘请8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指导专业实践教学,参与应用性强、技能要求高的专业课程与训练项目的教学活动,解决教学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尤其要在综合实践顶岗实习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校企合作教育在思想、理念、方法、措施、技术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82.工程测量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1.建立“校企共育、成果共享、共建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1)成立校企合作项目组
(2)建立校企人员互动机制
(3)建设校企资源共享平台
(4)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5)优化工学交替运行机制
2.校企合作项目开发
(1)校外实训基地开发
(2)尝试建立黑龙江省工程测量专业教学实训研究基地
(3)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在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环境规划及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道桥工程测量实训项目、地理信息实训项目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83.工程测量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围绕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按照“教—学—做—学—工 校企循环递进”的教学模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程测量实训场(更新部分实训设备)、一体化教室、专业软件实训室建设,新建1个校内综合实训场。达到既满足校内学生在工程测量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训要求、又能进行企业培训、开展技术服务。建成融实践教学、职业训练、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确保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制定并实施《实训教学改革方案》,完善岗位职业能力培训项目,营造具有职业氛围、生产实践特点的校内实训环境。
84.电气维修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构建“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基两能”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构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力争把电气维修专业建设成为适应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办学实力强、产学结合紧密、教学改革显著、人才培养成效大的省内一流的特色专业。实现对同类院校教师及社会人员的培训每年达270人次。
85.电气维修专业的建设思路是什么?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完善“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优化“双基两能”的课程体系,电气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通过出国进修,学历进修、骨干教师培训等形式,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提升学历及科研能力,实现电气维修专业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有机融通,打造一支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优秀师资队伍。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形成利益相关方“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有”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实施电气维修专业教学,开发实训项目,组织岗位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提升教学质量。
86.电气维修专业的建设内容是什么?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各岗位能力的要求和形成过程,制定出电气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密切与用工企业的联系,深化与用工企业的合作,建立学校与用工企业共同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运行机制。根据电气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校企共育为原则,实施“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双基两能”课程体系。“双基”即: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两能”即:专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和设置新的课程。
3.精品课程建设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优化核心课程标准,建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力拖动》3门精品课程。
4.校本教材建设
按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并编写《电工实训》、《电子实作》、《单片机》、《PLC技术》4本特色校本教材及与之配套的教学教案库、试题库、教学课件、课程标准库、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库等,购置专业期刊与图书500册,实现教材与岗位紧密衔接。
5.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完成《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力拖动》3门精品课程,《单片机》、《PLC技术》、《电工实训》、《电工实作》4门校本教材有关的专业技术资料,形成包括教学教案库、试题库、课件、案例、影像资料、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库的网络共享资源。
6.教学模式改革
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实施“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在《电力拖动》、《单片机》等课程教学中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在《电子技术》、《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路》等课程教学中开展模块教学,《电子实作》、《电工实训》、《PLC技术》等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和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开展教学和专业技能竞赛,激发教师、学生参与性,着力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7.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8.评价体系建设
(二)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融合,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
1.专业带头人培养
2.骨干教师的培养
3.双师型教师培养
4.兼职教师培养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电气维修专业将围绕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标准,深化校企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等项目上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有”的校企合作机制。
1.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创新工学结合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不同经济核算类型的校外实习基地
(2)加强校外实习的过程管理
3.完善“订单培养”方式
87.电气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通过对不同用工单位的调研,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电气维修专业各岗位的岗位能力要求及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概括出企业自动化设备维修、电梯设备维修、楼宇智能控制设备维修等岗位的要求,形成所需专识和专业技能的构成和标准,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电气维修专业的专业课课程内容和标准,根据专业知识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及道德素养来确定公共文化基础课的课程内容和标准,从而构建“双基两能”课程体系。“双基”即: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两能”即:专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和设置新的课程。
88.电气维修专业专业带头人培养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选拔能够把握专业发展及教学改革方向,有企业实践经历和扎实理论基础、具有教研及专业建设能力的2名老师,通过参加国内外培训学习,在行业、企业担任相关职务或挂职锻炼,参与行业活动,完成本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并各完成一门精品课程的开发任务。同时在本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建设、骨干教师的培养中起引领和带头作用,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学术交流、访学,加强与高职院校的联系。使之成为本专业师资队伍的核心,在全省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89.电气维修专业骨干教师培养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选拔能够承担1-2门核心课程授课和校本教材开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4名教师,在企业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通过到企业调研、顶岗、挂职实践,参加新工艺、新技术的学习培训、参加学术交流、进修等方式,完成所担任学科的优质课程的开发,通过参加国省骨干教师培训、学历进修;主持或参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材开发、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精品课程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讲公开课、参加说课比赛等活动。提高其专业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其成为双师型骨干教师,成为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90.电气维修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根据师资队伍现状及专业发展需要,培养专职“双师型”教师5名,在专业带头人和能工巧匠的指导下,通过参与行业企业组织的培训、职业技能训练,到企业实践和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学历进修等方式,提高其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实现双师比例的提高。
主要培养措施:
(1)每年赴企业实践锻炼2个月;
(2)每年参加校内操作技能训练120学时;
(3)准备承担第二门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
(4)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论文评比等活动。
91.电气维修专业兼职教师聘用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深化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专家与能工巧匠参与教学活动,在原有兼职教师的基础上,聘请4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制订、教材编审,参与校内实习实训指导,开展讲座,使学生学到的技术与企业生产技术无缝对接。使兼职教师比例进一步提升。合理制定兼职教师的选聘、考核和奖惩办法,保证教学质量、满足教学需求,增强重点专业的社会竞争力。
92.电气维修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电气维修专业将围绕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标准,深化校企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等项目上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有”的校企合作机制。
1.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创新工学结合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不同经济核算类型的校外实习基地
(2)加强校外实习的过程管理
3.完善“订单培养”方式
93.电气维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扩建电工电子实训室一个,实训室内新增电工、电子实训生产线一套(电工、电子产品工艺实训台20台)。满足《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开展项目教学实训需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接近工厂流水线结构、使学生操作训练接近生产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为学生提供多种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产品装配工具,锻炼学生的装配调试技能,产品的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成学生认知、设计、焊接、调试、检修等多种技能实训。为促进模拟教学的开展,完善自动化控制实训室一个并配套相应的全国技能大赛指定实训设备(光机电一体化机5台)。该设备配置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器装置、触摸屏装置、气动装置、传感器、机械手、上料机构、送料传动和分拣装置等实验机构。整个系统为模块化结构提供开放式实训平台,实训模块可根据不同的实训要求进行组合;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配置不同品牌的(PLC)模块和变频器模块,也可以增加其它实训模块。
94.我校示范校建设特色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结合我校“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品牌优势,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提升企业在职职工岗位技能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培养质量、增强学员职业技能、就业创业本领为目标, 以加强信息化管理为支撑,以完善实践教学环境、强化实训能力建设为基础,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建设集技能实训、职业指导、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培训基地。面向大中专毕业生、企业在职职工和本地区其他从业人员开展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培训,促进就业与创业,有效服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高层次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到2014年,把基地建成“产教结合度高、多方合作紧密、社会服务能力强、运行机制完善、能够促进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的社会公共实训基地,在全国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95.我校示范校建设特色项目建设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优势,开发以培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为主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完善多元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与行业企业、高校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合作、共育人才机制,集中优势资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案。
3.打造高层次“双师”队伍。一是充实实训教学团队,搭建校企、院校交叉互动式服务立交桥,实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二是强化教师职业指导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建设期末,培养业务能力较强的职业指导师1-2名,培训师1-2名,专业骨干教师5名。
4.拓展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和贡献力。一是成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建成后每年可培训大中专毕业生15000人次以上;完善、建设1-2个技术含量高、可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技能实训室。二是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职业指导咨询机构,每年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4000人次以上,为大中专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5.加强内涵建设,完善运行机制,保障服务质量。一是建立健全基地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实现“决策有专家咨询,过程有专家指导,改革有专家把关”的有效机制。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资源库,提高基地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三是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有行业企业、学员、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和体系,确保评价科学合理。通过两年建设,全面提升基地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成为全国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高层次社会公共实训就业服务平台。
96.我校示范校建设特色项目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以加强多元合作为基础,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和拓展服务功能为重点,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化高层次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训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
1.瞄准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以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根据省市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升级调整需求,以学校五大重点专业为依托,兼顾涉农和新兴技术与现代服务专业,完善基地实训能力建设,增强基地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围绕人才培养需要,开展有效服务。结合哈市发展战略需要,开发培训项目,制定培训方案,组建专兼结合的培训队伍,研发培训教材,实施培训计划,开展有效服务。
3.强化职业导向,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培养方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有利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4.“外引内培”,打造“双师”型服务队伍。本着专兼结合原则,补充和改善教学团队结构,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高校专业骨干教师,与我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组建优质实训教学团队。培训专任专业教师,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到企业、高校进行实践,加速知识与技能更新,及时掌握毕业生需求,提高实训教学和职业指导能力。
5.深化多元合作运行机制建设,拓展服务空间。通过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内容、拓展合作渠道,推进产学结合进程,实现互利共赢。
97.我校示范校建设特色项目的建设内容是什么?
为创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充分发挥我校地缘优势和办学特色,依托学校品牌专业,围绕建设目标,在原有基础上,投资230万,利用两年时间,完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训基地特色项目建设。
(一)研发服务项目,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完善多元合作机制建设
(三)加强高层次“双师”队伍建设
(四)拓展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
(五)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基地运行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98.我校示范校建设特色项目的预期效益是什么?
通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训基地特色项目建设,形成校内基础实习实训、综合实习实训、模拟仿真实训和现场实践实习逐层次提高的实践育人环境,实现功能系列化、管理企业化、设备先进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的培训过程,成为最具时代特点、设施设备先进、就业与技术服务功能齐全的高技能人才就业实训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大中专毕业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高校毕业生、企业职工(在岗、转岗)等社会各类从业人员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社会就业与稳定。争取政策支持,免费面向大中专毕业生开展培训,每年可培训15000人次以上。
2.与政府职业介绍机构联系、合作,扩大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就业创业。一是免费为大中专毕业生和校内中职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和咨询服务;二是免费为社会企业等用工单位提供生源信息;三是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第二职业技能鉴定,为在校生和社会其他从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每年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约4000人次;四是开展职业指导与就业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促进学生实现稳定就业。
3.开展师资实训能力培训服务。发挥由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社会组织(市人才服务中心、就业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和学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培养机制作用,突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训基地较完善的实训优势和培养高层次知识技能型人才的特色,作为社会公共实训基地,通过资源共享,面向本校及哈市周边县市中职学校教师开展实训教学培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第四部分 示范校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99.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的成员有哪些?职责是什么?
组 长:郑 喆 刘智勇
成 员:杨 薇 解平华 黄绍起
工作职责:1.组织和领导学院的“两创工作”,决定“两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按照国家和省对“两创工作”的有关规定,监督和检查“两创工作”的落实情况。3.根据建设的需要,协调学校与举办单位和上级部门的关系。4.听取项目建设中的项目招标、资金使用、人员调配、项目调整等项工作的汇报,并作出相应的决定。
100.示范校建设机构怎样设置的?其职责分别有哪些?
一、“两创工作”办公室
主 任:刘智勇(兼)
常务副主任:解平华(兼)
成 员:崔 滨 张东东 柏安吉 刘长林 孔秀范 韩 薇 王克新
阮树平 原 丽 于占海 王显怡 王 滨 李宏军
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工作职责:1、按照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有关规定及本办法的要求,编制、报送学校立项申报书、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并对有关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2、按照批复的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确定的建设内容,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预期目标。3、统筹安排各渠道建设资金,按照有关财务制度及本办法规定,科学、规范和合理使用建设资金,确保资金使用效益。4、将上年度项目建设进展、年度资金使用等情况形成年度报告,上报省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5、接受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检查和审计。
二、“两创工作”监督组
组 长:杨 薇(兼)
成 员:李新生 王亚坤 孙振莉 王丽君 原志琴
工作职责: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与法规,对整个建设项目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对项目建设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避免出现违规违纪行为。
三、“两创工作”专家指导组
组 长:解平华(兼)
副组长:毕 明(哈尔滨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副总经理)
亢利平(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职成教育研培中心主任)
成 员:市局职业能力建设和技工教育处负责人、行业企业领导、专家等。
工作职责:按照教职成[2010]9号文及《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要求,依据国家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相关产业政策、行业与企业需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负责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指导,提供咨询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参与对项目建设的内部考核与验收。
四、“两创工作”综合推进组
组 长:解平华(兼)
副 组 长:崔 滨 于占海 柏安吉 韩 薇
成 员:王显怡 原 丽 王 滨 张东东 李宏军 王宏斌
工作职责:按照国家批准的我院中职示范校《建设方案》、《任务书》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方案》的内容及我院出台的“两创工作”《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负责项目建设日常管理与推进工作,负责提出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意见。
五、“两创工作”研究督导组
(一)“示范校”项目建设综合研究督导组
组 长:解平华
副组长:崔 滨
成 员:王亚坤 原 丽 柏安吉 王宏斌 张东东 徐长虹 刘春萍
工作职责:1. 统筹组织研究制定“示范校”建设切实可行的实施标准框架。2.指导“示范校” 七大方面项目建设研究指导小组的科研活动及推进建设实施。3.搜集整理同类学校“示范校”建设的先进经验,并组织推广交流。
(二)“示范校”七大方面建设研究督导组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建设研究督导组
组 长:柏安吉
成 员:根据具体建设项目课题研究需要,由组长提出具体人员名单报主管院长同意后交“两创工作”办备案。
工作职责:(1)分别组织研究制定“示范校”各项目切实可行的建设实施标准。(2)指导“示范校”各个重点建设项目部门具体的建设实施工作。(3)收集整理“示范校”各个重点建设项目部门在建设进程中的先进经验,并推广交流。(4)每次研究会要做好记录,并定期报“两创工作”办备案。
2.“精品课程、校本教材、教学模式改革”建设研究督导组
组 长:徐长虹
成员及职责:同一组
3.“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督导组
组 长:王亚坤
副组长:崔 滨
成员及职责:同一组
4.“校企合作机制与订单培养、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督导组
组 长:于占海
副组长:王宏斌
成员及职责:同一组
5.数字化校园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督导组
组 长:王宏斌
副组长:王 刚
成员及职责:同一组
6.“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研究督导组
组 长:韩 薇
成员及职责:同一组
7.“大中专毕业生实训基地”特色项目建设研究督导组
组 长:原 丽
成员及职责:同一组
六、“两创工作”项目建设执行组(示范校6个、高技能人才基地3个)
(一)项目执行一组
组 长:张东东
成 员: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项目建设需要由系部提出人选,两创工作办公室审批
工作职责:1、负责按示范校《建设方案》、《任务书》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方案》规定的任务,组织实施专业项目的建设工作。2、负责项目建设材料整理、汇总。3、按时完成学院“两创工作综合推进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项目执行二组
组 长:张 莉
成员及职责:同一组
(三)项目执行三组
组 长:王 滨
成员及职责:同一组
(四)项目执行四组
组 长:王显怡
成员及职责:同一组
(五)项目执行五组
组 长:李宏军
成员及职责:同一组
(六)示范校特色项目建设执行小组
组 长:原 丽
成员及职责:同一组
(七)高技能人才执行一组
组 长:张东东
成员及职责:同一组
(八)高技能人才执行二组
组 长:张 莉
成员及职责:同一组
(九)高技能人才执行三组
组 长:李宏军
成员及职责:同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