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状况调研报告

来源: 机械技术系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4日

    一、调研目的: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是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为了探讨校企合作的本质、校企双方资源的整合、核心利益驱动关系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机械技术系确定“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办好特色技师学院”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侧重于查找问题,提出对策。

    二、调研对象:我们主要挑选了哈尔滨地区17所与我校合作的企业(如附表一,由就业处张秋君和安祥瑞提供调研企业,并参与进行专门调研活动)。特别是二产、三产类专业企业作为我们的重点调研对象。

   调研校企合作企业一览表                附表一

序号

企业名称

联系人

电话

备注

1

哈尔滨兰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彭聪

13694501185

机械制造业

2

哈尔滨东量工具有限公司

曹良

13904617061

机械制造业

3

哈尔滨松江电机有限公司

黄建辉

13945058353

机械制造业

4

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公司

杨文

86792187

机械制造业

5

哈尔滨顺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夏立明

15645086309

机械制造业

6

哈尔滨汽轮机电站辅机总站

韩丽英

13946147827

机械制造业

7

哈尔滨新哈精密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李迪

55120022

机械制造业

8

黑龙江海康软件集团

马向东

13804815911

信息产业

9

哈尔滨中地测绘有限公司

吴经理

15846001396

测绘

10

哈尔滨启鹏广告

李经理

13644609050

服务业

11

哈尔滨市韩国32儿童摄影中心

尹经理

13212808607

服务业

12

哈尔滨滕飞达图文

刘经理

15046064679

服务业

13

哈尔滨京亿高端婚礼策划机构

石经理

13009849250

服务业

14

哈尔滨长虹手机会员中心

蒋经理

15846105597

服务业

15

哈尔滨海鑫科技

左经理

15046008546

服务业

16

哈尔滨易合装饰工程公司

郭经理

18245121317

服务业

17

大庆广和测绘有限公司

刘俊英

15304599988

测绘

    四、调研方法:与各企业座谈和问卷(后附调研问卷)

    五、调研内容:本次调研企业招工来源、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聘员工时,与其他求职人员相比,更倾向中职生的哪些素质、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中职学校需要改进、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目前企业与职业学校已经开展的合作、企业接收中职生顶岗实习实训做法、“中职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发生工伤事故,哪种做法比较合理”、“制约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如果要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希望政府提供哪些优惠政策、在参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主要担忧、在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最希望得到学校哪些服务或支持”等十二个方面。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校企合作调研数据

    1.在调研的企业中,关于招聘的员工来源一项(可多选):有10家企业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人员,占58.8%;17家选择应届中职毕业生,占100%;7家选择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占41.2%;14家选择进城务工人员,占82.3%。

    2.关于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可多选),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职业道德素养17家,占100%;团队合作与沟通16家,占94.1%;吃苦耐劳15家,占88.2%;专业技能15家,占88.2%;选择积极进取及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各14家,占82.3%。

    3.目前我们选择17家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与其他求职人员相比,更倾向中职生的哪些素质(可多选)一项中,选择职业道德素养的17家;吃苦耐劳精神17家;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17家,占100%;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15家;专业技能水平15家,占88.2%;积极进取13家,占76.4%;专业基础知识的10家,占58.8%;仪表举止8,占47.0%;职业资格证书1 家,占5.8%。企业对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满意的3家,比较满意的5家,不满意的4家,弃选的5家。

    4.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中职学校需要改进(可多选)的选项中,选择加强与企业需求对接的15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15家;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15家,占88.2%;更新专业理论教学的14家,占82.3%;改善专业设施设备10家;提高教师技能水平的10家,占58.8%。

    5.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17家企业进行了选择。企业不愿参与的原因,有部分企业认为自己无职业培养经验,无闲置设备,以及给企业营销增加负担和涉及行业机密等。

             企业态度

合作形式             

非常愿意

愿意

不愿意

①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

6

8

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11

6

0

③为职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1

16

0

④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

1

6

10

⑤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

1

6

10

⑥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

0

7

10

⑦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12

5

0

⑧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专题讲座

0

7

10

⑨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

0

7

10

⑩开展校企文化交流

0

7

10

   

    6.目前企业与职业学校已经开展的合作有(可多选)

合作内容

数量

合作内容

数量

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

15

为学校提供先进设施和设备

1

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4

与学校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

1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

3

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

1

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

1

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

1

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

8

企业为学校师生做专题讲座

1

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

1

暂时没有建立任何合作关系

8

向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费

0

空选

2

    7.企业接收中职生顶岗实习实训做法一项中,17家中。选择①学生顶岗,师傅指导的8家,选择②学生旁观为主,师傅操作示范的4家,选择③接纳学生实习,随意安排的1家,选择④学生顶岗,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的11家。

    8.关于“中职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发生工伤事故,哪种做法比较合理”一项中,选择①政府按人头划拨保险经费,由学校统一为学生购买的15家,②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购买保险,学生个人支付的16家,③企业为学生购买保险,税前扣除的1家,1家提出了“按国家有关保险法律条例”进行处理,2家提出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9.关于“制约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多选)一项,认为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的15家,占88.2%;缺乏合作机制的10家,占58.8%;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的12家,占70.6%;缺乏合作平台的10家,占58.8%;缺乏系统保障机制的10家,占58.8%;企业无意识参加合作和学校缺乏主动性的空选的5家。

    10.“如果要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希望政府提供哪些优惠政策”(可多选)一项中,选择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的9家,税收优惠的9家,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的2家,宣传企业形象方面提供帮助,给予相关荣誉称号的5家,空选的4家。

    11.在参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主要担忧(可多选)的是:选择学生安全的17家,学生管理14家,,实习劳动报酬2家,设备损耗3家,空选1家。                                                              

    12.关于“在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最希望得到学校哪些服务或支持”(可多选)一项,选择用工优先的17家,解决员工培训的16家,专业技术支持的12家,协助企业完成应急性任务的13家,宣传企业品牌的3家,提升生产效益的6家,空选的1家。                     

    六、调研情况分析

   根据问卷的数据与实地访谈的情况,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看法和观点:

    1.企业在聘用员工时,愿意选用应届中职毕业生,其次是选择进城务工人员再次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最后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单就中职生而言,在工作中虽不如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上手快,但起薪水平低,数量多,且易管理;相对进城务工人员而言,中职生有一定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对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企业满意及比较满意率,基本上持肯定态度,所以,中职生还是比较受企业欢迎的。但选择进城务工人员比例比较大,说明中职的技术含量是比较低的。

    2.与其他求职人员相比,企业更倾向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积极进取等素质。企业招收合格的员工,首选的是职业道德素养,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选项,需要加强培养的是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积极进取等素。

    3.关于目前17家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评价不高,主要问题:普遍反映主要集中在工作的不稳定性,具体表现在品行、素养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多数企业认为,中职生吃苦耐劳精神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稳定性,自制力差,个人主动意识不强,进取心不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差,责任感不强,缺乏自我批评意识,社会经验不足,环境适应能力需提高,心理承受力差。此外,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能力差,工作经验缺乏,动手能力有欠缺。

    4.职业教育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和学校主体的办学格局。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学校的重视,但绝大多数企业参与度并不高,已开展的合作基本属于较浅层面。调研数据表明:需要学校改进的地方排序是加强与企业需求对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更新专业理论教学、改善专业设施设备和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5.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我们选择17家与我们合作的企业,企业非常愿意做的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职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和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向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费、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和开展企业文化交流等深层合作的企业不足一般。企业接收中职生顶岗实习实训做法学生顶岗,师傅指导为主。 企业不愿意参与的是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企业不愿参与的原因,部分企业认为自己无职业培养经验,无闲置设备,以及给企业营销增加负担和涉及行业机密等。

    6.关于中职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处理办法,虽然都是为学生办理保险,但企业更倾向于由政府划拨经费或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购买,明确传递出企业规避风险的信息。

    7.对于制约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排序是:企业认为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缺乏合作机制,缺乏合作平台,缺乏系统保障机制。企业希望政府提供哪些优惠政策”绝大多数选择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和税收优惠。

    8.在参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最主要的担忧是学生安全(占100%)和学生管理(占82.3%),其次才是设备损耗(17.6%)生产效益(占11.8%)。同时,企业最希望得到学校用工优先(占94.1%)的服务或支持,其次是解决员工培训,专业技术支持,协助企业完成应急性任务,宣传企业品牌。

七、调研结论

    1.校企合作在目前大环境下进行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发展,而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问题还没有解决好,依然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中职学校热切期盼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而企“冷”的根源在于:

   (1)从短期效应来看,企业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特别是现阶段人才流动性大,员工不稳定,而且参与中职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和企业没有培养学生的经验等,影响企业积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反映更是突出。而事实上,从长远角度看,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增加企业负担,从人才适用性、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上来说,反而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2)劳动资格准入制度实施不到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本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但这种责任和义务在我国经济的转型期并未得到足够的强化。而且企业不需要为人才的成长成熟即教育支付培养成本,使用劳动力没有额外的代价。

   (3)中职教育整体实力还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学校除了提供劳动力外,很少能为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中职学校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中职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在入职初期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可用但不好用,不能令企业十分满意。

    (4)混淆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关系。中职学生最后一年实习基本上变成了就业,学校监管和指导不到位,直接把学生推给企业,学生面临着到社会人的角色巨变,由此出现不适应和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企业则因为没有学校的参与而将学生作为员工而非实习生看待,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企业对中职生质量和校企合作的怀疑和不积极态度。

    (5)从利益驱动来看,企业因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因,很少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专业建设或教学,为学校投入实习实训设备的更少。企业虽然可以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

     2.国家强有力政策和措施不到位,影响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在调研中,部分企业也意识到校企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但因为缺乏相关的政策和合作的平台而止步不前。

    (1)校企合作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做依托,企业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

    (2)学生实习安全缺乏保障措施,学校指导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学生在企业的管理、安全、薪金待遇等都成为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学生不是企业正式员工,企业在安全和管理方面不愿承担责任,监管难以到位,这就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风险;此外,校企合作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也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3)企业困惑和忧患:我们的学生表现出吃苦耐劳精神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稳定性,心理承受力差,责任感不强。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一是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准,过分强调待遇而从未考虑自己为企业做了什么,能为企业做什么。

    二是期望值过高,缺乏对企业的正确认识,过于美化企业的工作环境、弱化工作强度、强化工作待遇,于是当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现实与想象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落差,难以接受,于是采取一走了之手段,很多学生还返回学校要求再次寻找工作机会,总幻想后面会有更好的工作。

     三是制度约束力不够。没有任何措施、制度约束学生随意走开的行为,所以纵容了学生的这一做法。

     四是对专业没兴趣。许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是因为家长的意愿、该行业收入情况、学费的多少而非发自学生内心兴趣,再加上学生年龄小等因素,他们缺乏自制力、没有责任心,难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八、对策与建议

    修改职教法,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责任,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1.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

    2.强化中职学校办学能力,按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标准要求,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1)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职教育的职业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取决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取决于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在调研中,被调研企业一致认同的是:任何人要想做好事,首先要做好人。技能水平不足企业可以培养,而责任感欠缺、态度不端正、吃苦精神不足则是致命的缺陷。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2)做好’断乳期”工作。确实做好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期和适应期,而事实上顶岗实习已退行为变相的就业,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系列问题的产生,如企业反映的中职生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稳定性差、心理承受力差等诸多问题,固然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但在一定层面上,与其说是品行素养问题,不如说更多归于适应问题。如果在这一时期,学校监管到位、指导得力,随时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引导和化解,使学生依然保有归属感而非孤独无助感,那么很多问题是可以消泯于无形中的。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管理工作,设立驻厂教师,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不合格的学生不授予毕业证书。

    (3)加强职教特色的师资团队建设。强化教师面向企业的能力培养,严格落实教师(不仅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学校员工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学校员工文化也有别于企业文化,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有能力的要顶岗实习,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对其有深层次的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

    (4)做好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也应体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而在实际中,很多学校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仅限于政治课教师和实习办岗前培训。此外,专业课重技术忽视素养,文化基础课日益被边缘化,其育人功能也日益被削弱,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实效性差,流于形式,所以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调研中企业反映最多、最强烈的不是学生的技能问题,而是学生的职业态度和综合职业能力问题。很多企业不愿接收中职毕业生,但在“对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是否满意”一项调查中,企业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47.0%;企业选择不满意和企业弃选,占52.9%,这个现象说明什么?职校生技能不笨,能力也未必低,只要顺利度过了角色转换和工作适应期,职业定位符合实际,就业心态平稳,能够塌下心来认真工作,企业对中职生还是认可和接受的。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趋于共性的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剖析工作岗位,分解工作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重新调整课程设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真正落到实处。

   (5)做好学分制选修课的开发和授课工作。突出教育特色,实现个性化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勇于承担、善于合作,能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通过选修课、专业二课堂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激发潜质,提升专业兴趣,提高综合能力,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做基本的准备。